《女性主义》观后感

这本《女性主义》,对女性主义理论、女性主义运动、女性主义流派、女性主义论争和女性主义之后的思潮进行了条分缕析的梳理。综观这些理论,有些激烈如火,有些平静如水,有些主张做决死抗争,有些认可退让妥协。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在全人类实现男女平等。

个人经验补充

这本书的最新的参考文献是2001年,即这本书是一本20年前的书。书中的许多情况已经变了,当代女性主义已经在过去20年里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和发展。作为一个20多岁的当代人,我的经验或许能够对这本书进行衔接、补充。以下是我个人的一些经验或观察(可能有一定偏见,欢迎批评指正):

  1. 消费主义:在过去的20多年里,随着物质的丰富和生产的过剩,当代社会逐渐由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转变。这种转变不仅在挑战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同时也在重塑着不同性别在经济生活中的境况。

    1. 在社交媒体中,时常流传着“消费力排行榜:少女>少妇>小孩>老人>狗>男人”的话语。越来越多规范、广告、文化、娱乐等都与女性相关,女性身份被赋予了与消费相关的话语,大量与女性相关的话语的出现或被发明于社会中。从福柯的‘话语即权力’来说,女性的权力或许正随着消费主义而变化。但很难说这背后是否存在着消费主义的陷阱。
    2. 就我个人在以微博、小红书等女性性别居多的社交媒体的观察,大量年轻女性都选择了消费主义,或曰’精致穷‘。这种现象很难简单地归因于女性解放带来的不婚主义、经济下行所带来的消费观念变化,或是女性受教育程度提高所带来的收入增加等因素。这些因素可能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女性在经济生活中的选择和行为。
  2. 社交媒体的崛起: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女性主义运动的声音变得更加多样化和广泛传播。这为女性主义提供了全新的传播渠道和公共空间,很大程度上重塑着社会的性别观念。

    1. 观点激化与被挤压的温和者:在社交媒体上,由于信息传播的迅速和观点的激化,温和派的表达空间逐渐受到挤压。人们更倾向于关注极端的立场,而温和、理性的声音常常被忽视或淹没在激进的言论中。
    2. 不同社交媒介的性开放程度:不同的社交媒介展现出不同程度的性开放。一些平台可能更加开放,容易出现与性别、身体自主权相关的讨论和内容,而另一些则可能更加保守,对于这些议题的讨论较为谨慎或甚至被限制。
    3. 女性主义和女同性恋被当做时尚单品:在网络社交中,一些人将女性主义、女同等议题当做时尚单品来消费和展示[1],而非真正关心和理解其背后的意义和价值。这种现象导致了这些议题被片面化和肤浅化。
    4. 权力与责任的讨论:一些激进女性主义的观点,被认为只要权利而不愿承担对应的责任[2]
    5. 极端女性主义占据了较多社交媒体的公共讨论空间:近年来, 出现了利用女性弱势地位来诬告男性的情况。这种极端行为已经从社交媒体蔓延到了现实中,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性别关系的平衡和社会的和谐,亟需重视和警惕。例如,王力宏事件,货拉拉跳车案[3]等。
  3. 由于女性教育程度变高,收入变高以及大环境下的经济下滑,全球右转,疑似出现了男性越来越保守,女性越来越极端的两极化趋势。

  4. 由于医学的发展,性别的流动,已经从理论转向现实

    1. 性别流动:医学的进步使得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性别并非仅有两种选择,即男性和女性。性别身份在个体之间呈现出了更多元、更流动的特征。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性别并不是一个固定的、二元的概念,而是一个多元化、流动的范畴。
    2. 性取向的流动:除了性别身份的流动多元化外,性取向也不断流动。人们逐渐意识到性取向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异性恋和同性恋两种选择,而是一个更加丰富多样的领域。性取向可以随着个体的成长和经历而发生变化,也可以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产生不同的表现。
  5. 在对各种弱势群体的研究和弱势群体的自我分析中,出现了‘“女性”是一种处境’的观点,这超出了本质主义的范畴。

    1. 在同性恋群体中,也会出现相对的’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的现象。例如,[4]
  6. 重视经济基础:本书对法律、政治等上层建筑的讨论较为深入,但对经济结构和经济水平的探讨略显不足

    1. 最近流行这个观点:‘家务难以被定价量化’。这个观点结合了经济和家庭的关系。
      1. 对于家务的讨论,在书中并不明确,在此进行补充。
      2. 随着女性越来越多地进入职场,家务劳动由谁承担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
    2. 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产生‘钱本位’,金钱对性别关系、婚姻关系产生了影响。
      1. 例如, ’小白脸-富婆’的组合变多了。
  7. 性别的生理差异被医学的进一步发现

    1. 例如,在这本书中,没提到性激素在不同年龄的表现情况对性的影响
      1. 性激素在男女身体中的分泌情况不仅在生理上有所不同,而且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表现也存在差异,这对性别特征和性功能的发育和表现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性激素
    2. 对于同性恋的生理机制的最新研究[7]
    3. 需回到生理性别的差异和本质,以便更好地理解其在性和性别的表现。
  8. 当今世界的东升西降的现实使得许多过去以西方为主的研究和思考都发生了转变。随着东方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和文化影响力的扩大,传统上以西方为中心的视角逐渐被挑战和取代。需因地制宜,对西方视角的研究进行扬弃

  9. 女性参与战争对女性权益的推动

    1. 俄乌战争中,乌军女兵参战[5]

      程衍梁:我记得你也跟我讲过,你接触了大量女兵。在这场战争中,她们的存在感非常强。有没有一些让你印象特别深刻的故事,可以和我们的听众分享?

      吕晓宇:从2022年开始,我就一直在关注乌克兰的女兵问题,战争中的女性。因为曾经有一本非常有名的书,叫《战争中没有女性》。但我的关注点恰恰在于,乌克兰战争中女性的存在非常明确。因为从2014年开始,女兵的比例在不断上升。2022年以后,应该超过了20%,大概有6万人左右。现役女兵里大概有5000到6000人在一线的作战部队。这就意味着,乌克兰军队基本成了二战之后,至少在欧洲的军队里,女性参与比例最高的部队。

      值得指出的是,很多人之前有个误解,觉得是因为乌克兰人手不够,所以去征女兵,但其实不是的,乌克兰的女兵都是志愿兵。而且很不同的一点是,参与一线作战的资格是女兵自己争取来的。之前本来是不给女兵参与一线作战的职位,即便有时候她们会参与,但那个职位和分担的任务仍然是行政岗或后勤岗。

      从法律上来说,不鼓励女性去前线。是乌克兰女兵自己从2014到2018年做的运动,让军队正式承认女性可以在前线部队,且担任军事指挥官等等。她们把这样的权利视作女性赋权必要的一部部分。

      如果去看民调,变化也很明显:2018年之前,可能只有一半人支持女性参军,2022年就到了80%。这就意味着,因为女性的参与,不仅公众对女性参军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很多人也开始更加承认女性在整个乌克兰社会中的作用。

      也有人跟我说,有很多耽误了很久的女性事业的推进都是在战争中完成的。其中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关于伊斯坦布尔公约。是欧盟委员会关于制止针对妇女暴力的条约,乌克兰在2011年签署的,但没有进入批准阶段。到了2022年7月份一下就批准了。

      一方面来说,这当然是乌克兰想要加入整个欧盟,去顺应其规范和价值观的改革的一部分。但从另一个层面来讲,它的社会风貌、社会态度,对于女性的接受程度,对女性的认可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为,公允地来讲,在前苏联时期和刚独立之后,乌克兰还是一个非常父权制的国家。所以女性地位的变化非常显著地发生在2014年之后。这也是我当时去和女兵做大量访谈的一部分。

需要提醒的是,由于参与社交媒介程度较高的都是年轻人,不同年龄可能持有不同的立场等,我的观察很有可能是失真的。

对卖淫无罪化的思考

反对书中的私货:卖淫无罪化。

这不仅是一个道德问题、法律问题。也是经济问题,人权问题,阶级问题。石头被抛入水中,会激起涟漪直到岸边。即蝴蝶效应的发生,一个小问题最终会被扩大成社会中的大问题。

不加限制的自由终会导致强者对弱者的剥削[6]: 尽管一开始买卖双方都是你情我愿的,但最后会出现拐买妇女, 强买强卖的情况。

如果不对弱者进行周密保护,就会造成强者对弱者的剥削。

个人认为,从更社会构建或者本质主义上来说,性行为并不总是平等的。无论是在异性恋还是同性恋关系中,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强弱”关系。从生理上来说, 性行为通常会涉及到身体的进入,男性和女性的性器官易受性病感染的风险不同,女性还需要考虑怀孕和避孕的问题。此外,在心理层面,也存在虐恋等现象。

由这本书所想到的

  1. 表演理论中的观点:性别是在相互凝视的过程中确立的。

  2. MBTI划分与性别划分之间的对映:性别的流变与性格的流变。即流变即不确定性已成为这个时代的大特征,即后现代性的一大特质。

  3. 什么年纪读什么,读超出自己经验的东西,可能吸收不充分,还是要在生活中沉淀。

结尾

时刻提醒着自己:善良是有代价的。帮助谁就要承受谁的命运。做自己限度内的善事。做量变的前进。

本书介绍了大量关于不同女性主义。我认为,解构的同时,也要建构。想改变现状,就要少谈些主义,多谈些问题。争取个人的尊严,就是争取性别的平等!

思考问题并不会带来什么效益,这个世界还是比较功利的,新学期开始,要收心了,BYE!

参考

[1] 装女同和爱女人设是互联网的时尚单品吗,能不能真实点
[2] https://www.douyin.com/note/7333246397858254117
[3] 货拉拉跳车案当事人周阳春向长沙中院提交再审申诉,如何看待? - 知乎
[4] 40岁老gay回忆两任男朋友
[5] 忽左忽右-基辅无战事:吕晓宇的乌克兰亲历记
[6] 【罗翔】【反对代孕】不加限制的自由终会导致强者对弱者的剥削
[7] Zhou JN, Hofman MA, Gooren LJ, Swaab DF. A sex difference in the human brain and its relation to transsexuality. Nature. 1995 Nov 2;378(6552):68-70. doi: 10.1038/378068a0. PMID: 7477289.